前不久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,爆发一轮新冠肺炎疫情,很多北京市民都接到了这样一条短信:
大兴区新冠肺炎防治领控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您:经过全市大数据比对,您曾于近期去过新发地批发市场。根据北京市防疫工作要求,您即刻起停止外出,并立即配合填报相关信息,会有人与您联系安排进行核酸检测,请您积极配合。
新发地批发市场附近的市民,都接到了类似的短信;与此同时,还有一些不在那片生活居住的人,甚至有些就是从那附近的高速经过的人,也收到了类似的短信。对此大伙就产生了疑问:我的个人位置信息,怎么就让别人掌握了呢?
事后,北京市有关方面进行了通报解读:这是一次以疫情防控为目的,大规模的“大数据筛查”,并不涉及到市民的个人隐私,只是知道了您的行踪轨迹。
那么是怎么通过大数据筛查,获得的行踪轨迹呢?我们给大伙科普科普这里面的门道。
大数据筛查的源头,就是现在人手一部的手机。
难道说能通过手机,对用户进行追踪定位吗?
如果有必要的话,运营商确实有这种技术,然而,法律是不允许运营商这么干的,干了就属于侵犯用户个人隐私了。
那为什么我从新发地路过,你们都能知道呢?
大数据分为两种,一种叫广义大数据,一种叫狭义大数据。
广义大数据,顾名思义,就是海量、大量的资料,这些资料来源于您手机的使用数据。比如说,您在哪打过手机,在哪上过网,这就是广义的。而您具体的电话打给了谁,上的什么网,看的什么东西,平常网购都买了什么东西,爱看什么新闻等等,这些都属于狭义大数据。狭义大数据,往往就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了。
北京这回使用的,就是广义大数据筛查。
据中科曙光大数据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宋怀明博士介绍,有两种技术路径,可以让北京实现利用大数据快速排查筛选新发地到访者。
第一种是利用手机移动数据确定位置信息,也叫基源定位方法,这是最常用的方法。
什么意思呢?
咱的手机,得有信号才能打电话上网,而手机信号又来自于哪?来自于发射基站。
一个发射基站,覆盖的面积是有限的,比如说A基站管200米的距离,那么距离A基站180米的地方,肯定就会有另外一个B基站,在距离B基站180米的地方,又有一个C基站。这样,一个一个基站串起来,才能保证您的手机到哪都有信号。
您的手机,从A基站经过,到B基站,再到C基站,在运营商的后台,都是有数据记录的。把这些记录串到一起,您的行踪轨迹,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。
第二种方式是什么呢?通过社会交往信息分析。这里所说的社会交往信息,跟社交软件是两码事。而是指刚才我们说的,您在哪个位置打过电话、上过网、发过短信,实际上还是一种定位方式。
您通过新发地附近的基站打过电话、上过网,那您也会接到类似的短信通知。
网上还有一种说法,说在新发地附近,用支付宝或者微信进行过移动交付,也会被锁定。
微信跟支付宝都对这种说法进行了辟谣,北京市相关方面也否定了这种说法。
对此,宋怀明认为,通过移动支付记录,可以确定交易用户位置。但是,对于交易用户的行动路径追踪,不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无法实现。用户移动交易的记录,都保存在支付宝和微信的后台服务器当中,有严格的保密措施,这些交易记录是受法律保护的,不可能被用于大数据筛查。
实际上,不仅是北京新发地,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,尤其是年初武汉疫情暴发之时,大数据筛查和分析,就对疾病防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。
那在这一轮一轮的大数据筛查过程当中,大伙的隐私怎么办?会不会被泄露?对此,专家给出的建议是:要在国家层面出台针对公共数据管理的立法,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,而不是因噎废食。